日期:2025-07-11 21:21:38 标签:
剧集结尾,主角“痊愈”后,和自己幻想出来的人格共同生活,这算是HE(Happy Ending)还是BE(Bad Ending)?这年头,观众老爷们看个剧,是图一乐呵,还是非得抠出个三观正不正?
要不是这剧把一堆烧脑的概念一股脑儿往里塞,还真没这么大讨论度。但话说回来,这剧到底讲了个啥?简单来说,就是主角徐天,或者说贾小朵(这俩人到底谁是谁,咱先放一边),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各种问题,具象化成了不同的人格。通过一轮又一轮的“人格清除”,最终达到所谓的“治愈”。
这“人格清除”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其实就是把那些让你难受、让你焦虑、让你恐惧的东西,从你的脑子里赶出去。就像搬家一样,把不喜欢的家具扔掉,换上新的。只这次扔的是“人”,是你自己的一部分。
剧里,徐天的人格们各有各的问题。有狂躁的、有自闭的、有社交恐惧的,一个个都像行走的负能量炸弹。而贾小朵,则是徐天创造出来的“理想型”,积极阳光,勇敢果断,简直是完美女友的化身。她的任务,就是帮徐天清理那些负能量人格,让他变回一个“正常人”。
但问题来了,啥叫“正常”?谁说了算?
剧里给出的答案是:医生说了算。石医生作为心理医生,负责引导徐天进行“治疗”,最终目的是让徐天回归“正常”社会。但这个“正常”,真的是徐天想要的吗?
徐天内心深处,其实并不想被“治愈”。他更想和贾小朵在一起,哪怕这意味着他永远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。他和贾小朵计划着“藏起来”,躲避现实世界的规则,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。
这种想法,其实挺叛逆的。它挑战了我们对“正常”的定义,也质疑了心理治疗的意义。难道所谓的“治愈”,就是抹杀个性,让我们都变成千篇一律的“正常人”吗?
剧里,贾小朵最终消失了。她为了成全徐天,选择了牺牲自己,让徐天完成“治疗”。但剧集结尾,贾小朵又回来了,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徐天的世界里。
这种处理方式,其实挺暧昧的。它没有彻底否定“治疗”的意义,但也没有完全认可“正常”的标准。它只是告诉我们,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,哪怕这种方式在别人看来是“不正常”的。
现实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“人格分裂”。我们会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,展现不同的性格。我们会在人前强颜欢笑,在人后独自舔舐伤口。我们会在理智和情感之间摇摆不定,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妥协让步。
这些“分裂”的人格,构成了完整的我们。它们是我们经历过的伤痛,是我们渴望实现的梦想,是我们无法抹去的记忆。它们或许会让我们感到痛苦,但它们也让我们变得独一无二。
剧里,徐天最终选择和贾小朵共生,而不是彻底驱逐她。这或许是一种妥协,但也是一种和解。他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,也接受了自己内心的黑暗面。他不再试图变成一个“正常人”,而是选择拥抱真实的自己。
这种选择,或许才是真正的“治愈”。
这剧到底想说啥?我想,它想说的就是:别太在意别人怎么看,活出自己的样儿,比啥都强。
人生嘛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自己的路,跪着也要走完。